全国最大文化馆 广州文化新地标
今日立夏,万物繁茂。“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在这美好时节,广州文旅高质量发展,又添一处文化新地标——位于海珠湖畔的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依托壮丽的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和海珠湖水系景观,打造一个供群众文化活动,富有岭南生态特色的城市空间。新馆建筑面积约5.4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4.2万平方米,居全国首位。
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一批体现城市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地标性文化设施陆续投入使用。其中,作为广州市重大文化设施和重点民生工程的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已与市民游客见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航拍广州市文化馆新馆
岭南水乡小桥飞渡,亭台楼阁星罗棋布。置身园林,移步换景,文化艺术和自然融为一体;亭台楼阁,水榭歌台,休闲中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在这里,市民游客可享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体验非遗之光灵动穿梭,感受文化之泉美好涌动。
67年
从50多平方米到5.4万平方米
广州市文化馆前身为广州市群众艺术馆,1956年7月正式宣布成立。2022年9月接受记者采访时,群艺馆首任副馆长王建勋回忆,初创时期的群艺馆,“只有两间室,50多平方米”。围绕“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工作方针,群文干部们深入工厂、农村、街道,“跟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培养了一批基层业余文艺队伍。
2000年,广州市群众艺术馆迁址到先烈中路102号华盛大厦北塔3~5楼,面积达2286平方米。2008年,广州市群众艺术馆首次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化馆”。2009年2月,广州市群众艺术馆海珠分馆开馆,馆舍面积6017平方米;同年6月,广州市群众艺术馆更名为广州市文化馆。
奋楫笃行,臻于至善,如今的广州市文化馆已成为富有岭南生态特色、蕴含岭南文化底蕴的城市文化客厅!
作为市重大文化设施和重点民生工程,广州市文化馆新馆2013年5月立项,2015年3月奠基。秉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的理念,十载精心营构、精雕细镂,这座文化工程终于迎来高品质呈现。
群众文化广场
这座风情浓郁的岭南园林式文化馆,既是城市新的文化地标,更是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乐园、美育学校。与场地相配套的是功能的升级——焕新出发的广州市文化馆,将成为文艺大舞台、服务新平台。
近日发布的《广州市文化馆高品质发展规划(2023-2025年)》紧紧围绕广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非遗传承发展两大机构职能,聚焦新型文化综合体建设,以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引领文化服务与文化消费的新潮流,展现新时代文化新形象。
以“国际一流、国内标杆、湾区核心”作为发展目标,广州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馆将打造成为群众品质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岭南文化传播展示的新窗口、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地标、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新高地。
独家专访新馆总设计师
倪阳:为广州打造新的文化体验空间
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独家专访时,广州市文化馆新馆项目总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倪阳表示,新馆以“十里红云一湾水,八桥画舫十六亭”为设计主题,通过高低错落、层次递进,把汉唐风格的典雅大气和岭南园林的柔美秀气和谐统一,“为广州打造新的文化体验空间”。
倪阳
设计理念源于古诗词
“设计理念最早的时候是从古诗词引申出来,‘十里红云,八桥画舫’来源于古时关于荔湾的描述。我们以此为出发点,增加相配合的景观元素。”倪阳表示。
其中,“一湾水”是园林建设的主线,在一湾水的两边分别设有场馆、园林建筑等,在不断嵌套中互相借景、互相观赏,形成一条非常有趣的水带。“八桥”是指园中有跨越大河道的拱桥,也有串联亭台楼阁里的小桥。“画舫”用以概括漂亮的画舫游船,“十六亭”指园中总共设计了十六个亭子。
凉亭
倪阳介绍,广州市文化馆新馆的设计布局考虑了堆山理水、相地造园。倪阳表示:“我们把‘一湾水’引进地块里,挖出的土就放在东侧做堆山,把外界的视线和噪音挡住,这样就形成了城市用地、郊野用地、山石用地等高低错落的自然景观,非常丰富的一种自然状态,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做文章。”
穿行园中,“豁然开朗”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包含公共文化中心、翰墨园、曲艺园、广府园、广绣园等多组主题园林建筑,这几个主题园区既是独立的小园,又能组合成一个大园,形成“园中园”的概念,也形成了沿一湾水蜿蜒布置的各个园林建筑的自由空间序列,园中有园,园外有园,里外不断空间转换,相得益彰。
长廊
从建筑风格上说,公共文化中心采用的是汉唐风格,而翰墨园、曲艺园、广府园、广绣园等则是以玲珑剔透的岭南风格进行演绎。汉唐风格的典雅大气和岭南园林的柔美秀气怎样相融?
倪阳透露,公共文化中心的汉唐风和几个园子之间尺度上的变化,是通过一片山石林来区分的,“这个地方借用了陶渊明‘豁然开朗’的概念。这片山石林把汉唐风和岭南风在视觉上基本上是隔绝开来的。大家穿过山石林,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设计角度上说,新馆里汉唐风格的设计是纵向发展的空间,层层叠叠,岭南园林的部分更多的是横向一组一组的,“这个建筑一个是纵向叠加,一个是横向组合,它们可以非常好地协调在一起”。
倪阳表示,设计团队参观广州的园林,也到苏杭一带去考察,“把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空间手法,比如借景、转折、空间层次的关系,转化到文化馆新馆的建筑设计里,游赏时可以慢慢体会”。
“好看”“好用”巧妙统一
除了“好看”之外,新馆还要承载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好看”和“好用”如何平衡?
“当时在做设计的时候,会考虑人在园里应该怎么活动、怎么观赏,需要不断拿捏人物行为的各个去向,以及空间尺度、层次、空间的光暗面互动,都是非常有意思的探索。”倪阳表示。
洞窗
从设计理念到实体建筑,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比如中心阁要多高才合适?既要考虑到它的制式,要考虑它周围的大环境,还要考虑到城市的场景,所以当时其实是做了很长时间的模拟。”倪阳透露:“中心阁起初设计比现在要高,但大家讨论斟酌之后,为了防止它在远观时比较突兀,后来降低了高度。但总体来说,中心阁是园子中轴线的一个收口,现实景观中,如今的中心阁变成各个园子的远景,非常有意思”。
园林是承载文化的容器
如今,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不仅是建筑地标,还是广州文化新地标!倪阳认为:“对于‘文化地标’,每个人的定义不一样,我的定义,一是它的公众性,公众属性,老百姓能参与进来;第二是唯一性,比如山水地势结合新馆的特征,在广州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建筑。”
在倪阳看来,园林是有成长性的,“园林是承载文化的容器——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可能产生一些叠加,随着时间可能越陈越香。通过文化的叠加,它会变得更丰厚”。
主题园区各具特色
公共文化中心
汉唐余韵,现代表达
建筑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公共文化中心,以中心阁为中轴,辅以西侧办公培训组团和东侧演艺排练组团,是新馆最核心的建筑体。
公共文化中心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总设计师倪阳表示,公共文化中心体现古典岭南建筑文化特征,设计既源于传统又超越传统,满足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创造出适合岭南气候条件的现代化舒适宜人的文化体验空间。
继承岭南传统建筑的精华,采用汉唐风格打造的公共文化中心外观厚重大气,既强调自然通风的结合、日照的引入,又融合太阳能发电等先进技术,与文化服务功能完美相融。
翰墨园
书画建筑,诗意相和
依山傍水,通过爬山廊道层层递进,位于公共文化中心东南侧的翰墨园建筑面积约0.21万平方米,是目前新馆中唯一一个完全建立在山坡上的场馆。翰墨园建筑采用传统样式,结合江南园林中的堆山砌石,以竹造景,营造文人翰墨氛围。
翰墨园亭台
翰墨园最高处建藏书阁,成为翰墨园和整个园区的对景之一。而园内一座断桥颇具诗意,设计师徐好好介绍称:“从院子外的双桥望过去,小溪层层叠叠地流下来。为了营造一个相对开阔的视线,因此设计了一座断桥,这与余荫山房的‘小飞鸿’有异曲同工之妙。”
翰墨园内,连廊是颇为重要的要素。徐好好表示,关于连廊的设计,“一方面因为山地地形,所以要做比较曲折的连廊,另一方面,设计团队也考虑到‘移步换景’的特点,廊道路程比较长、坡度和缓,可以让游客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景色”。徐好好建议市民留意连廊中一段被竹林簇拥的休息地,“此处放眼望过去十分通透,透过青葱的细竹,可以看到不远处的中心阁。”
曲艺园
流韵清音,风景独好
总建筑面积约0.64万平方米的曲艺园风景独好。曲艺园以传统戏剧、曲艺、音乐等表演艺术类展演为主题。设计师郭昊栩表示,曲艺园的设计理念是希望具备普罗大众所需的场景,“让表演无处不在”。
曲艺园
在曲艺园主楼内,观众可在粤式茶楼的氛围下观赏戏剧。郭昊栩透露,曲艺园采用“多戏台设计”,这个设计“缘于在广州市其他公园观察到的粤剧发烧友在凉亭里唱戏的场景”。在曲艺园内,围绕纵轴,有很多个戏台串联,可以形成不同场景的使用方式,延伸出很多戏曲表演的可能性。
曲艺园紧挨着一座假山,园内还有枯山水的设计。山石、建筑、桥梁、步道依次叠落到海珠湖。“曲艺园对水的内在利用是相对偏少的,但没有围蔽的设计可以把视野延伸,设计上把右侧海珠湖容纳进来,所以说,曲艺园对水的利用是偏外在的。”郭昊栩介绍,市民可以坐在石头上听戏,或衬着山石留影。
郭昊栩还透露:“曲艺园把楼梯推到户外,借鉴园林的建筑语言让楼梯看不到受力,曲折而上,感觉需要探秘一番才能看到楼上的空间,这样的设计其实挺值得玩味,也把岭南建筑的风格做了融合。”
广府园
疏密得宜,曲折尽致
镬耳墙、屋脊灰塑,砖雕、石雕、石柱、虾公梁……位于整个园区中间位置的广府园总建筑面积约0.21万平方米,东临水街与广绣园相望。
广府园
广府园由倪阳总设计师主笔,设计师邓心宇具体落实与深化。邓心宇表示,设计广府园的时候,尽可能还原中国传统建筑风貌。在广府园,市民可以看到园中独有的双廊设计——园内游廊随着山形高低起伏,园外游廊则贴着水岸蜿蜒曲折,是打卡的好去处。
广府园的布局方式密切联系着童寯先生关于造园的三种境界观点: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
广绣园
水榭廊桥,框景入画
位于园区东南部的广绣园总建筑面积约0.18万平方米,建筑以广府典型的府宅园林为蓝本,借鉴江南园林的造园特色形成空间层次丰富的主庭水院。
广绣园
“广绣园的功能偏向于展览、宣传、市民体验等方面为主,与传统私家园林存在差别。故而在设计时,以满足文化馆展览、陈列的需求为基础。”设计师郭祥表示。
游走在广绣园的连廊和展厅间,可以发现小景窗、小天井和小院落,这一组景观形成中国传统园林的“框景”,每一个“框景”都像一幅画。
值得一提的是,广绣园内有一个可以欣赏四个方向不同景观的落脚点。在面向湖心的那面墙上,设计团队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八边形的景窗,恰好“框住”湖对面的八角亭景色。
寻觅最美打卡点
打卡点一:中心阁
中心阁是馆内最高、最具标志性的建筑,高约39米,以汉唐风格打造,与城市新中轴线的广州塔遥相呼应。
打卡点二:中心阁观景平台
从中心阁一、二楼间的观景平台放眼望去,亭台楼阁高低错落,游廊花窗佳木秀丽,赏心悦目。
打卡点三:群众文化广场
在这个广场,无论是看向曲艺园,还是回头看公共文化中心,其中体现的“对称美”,呈现在建筑色彩、影调、结构上,统一且和谐,蕴含着平衡、稳定之美。
打卡点四:曲艺园主楼
曲艺园主楼为三层高的阁楼,上层屋面为十字脊的歇山顶,下层屋面为四坡顶。在总体风格及尺度比例上学习汉唐“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气韵。
打卡点五:公共文化中心拱门
视觉空间通过拱门得到延伸,不仅有高低错落的层次之美,而且让人对“一探究竟”充满期待。
打卡点六:洞窗(公共文化中心等)
洞窗的韵味,在“洞”而不在窗,一望即景,别有洞天。
打卡点七:凉亭(公共文化中心等)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中有“十六亭”,各具特色。
打卡点八:公共文化中心长廊(演艺排练区)
廊柱悠悠,光影斑驳,树影婆娑。
打卡点九:翰墨园亭台
不妨看门、看窗、看檐、看梁,每一处细节,都在无形中言说着传统的智慧。
打卡点十:翰墨园廊道
在依山傍水的翰墨园,通过爬山廊道层层递进,似辛弃疾词中所云:“好锁云烟窗户,怕入丹青图画,飞去了无踪。”
服务指南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已开启参观预约,各项公益活动的报名也陆续推出。
1.开放时间
星期二至星期日。逢星期一闭馆,节假日正常开放。
参观时间:9:00至17:30,16:30停止入场。活动时间:9:00至21:00。
如果遇到重大活动或特殊情况,开放时间将另行通知。
2.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实行全员分时段实名预约,可在广州市文化馆官方微信公众号提前预约,不提供现场人工预约服务。预约当日当次有效,过期作废。
●每个账号(手机号)每个参观日可至多预约4人(含本人),每个证件号每天只能预约1次。
●放号规则:最多可提前3天预约,每日16:30放出新号。特殊状况下,本条规则会实时调整。
3.预约成功的观众请在规定时段内前往新馆北门,凭身份证(或预约码、粤省事码)刷闸机进馆。
4.成功报名活动、培训的群众可在签到时间段内前往北门,凭身份证(或粤省事码、个人身份码、签到二维码)刷闸机进馆,无须重复预约。
5.文化馆不提供公共停车位,建议绿色出行。
6.交通指引
●地铁:乘坐地铁3号线,在大塘站出站,沿新滘中路步行约700米抵达。
●公交:乘坐264路、583路、761路、779路、998路等,在聚德西路口公交站(东行)下车,沿新滘中路步行抵达。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莫斯其格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杨泽彬(部分图片由广州市文化馆提供)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张映武